2月14日晚,坡頭區麻斜街道15條沿海村莊舉辦盛大的羅侯王廟會,再現下海巡游的古老習俗,以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
羅侯王廟俗稱大王公,座落于湛江市坡頭區麻斜街道,據明代《吳川府志》記載,該廟是元代朝列大夫、化洲路總管羅郭佐一門忠烈羅震、羅奇、羅元珪、羅仕顯及其部將張友明平定??軌蚜揖柢|的紀念性祠廟。清政府曾在麻斜渡口設置炮臺鎮守海港,后又有“炮臺公廟”之稱。該廟建于元至正十二年(1352),清光緒十九年(1893)重建,距今己有600多年歷史。
據當地人介紹,在元正年間,南海海域海盜盛行,活動猖獗,沿海民眾不堪其苦,恨之入骨,卻又無可奈何。時任化洲路總管宋朝石城(今廣東省廉江市)人羅郭佐和兒子四人,為了保民平安,率兵八萬討伐???,多次交戰,于元至正二年(1342)在與海盜戰斗中為國捐軀。元至正九年(1349)其幼子羅顯士與先鋒、麻斜人張友明在海上追剿海盜,至海南澄邁海域全殲盜寇,但不幸壯烈犧牲。后人感于羅郭佐父子和張友明惠福于民,保家衛國英勇壯烈犧牲的事跡,立廟恭祀,奉尊羅郭佐為羅侯王,這便是羅侯王廟的由來。2008年,羅侯王廟晉升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每年正月初十日、十五日和二月二十二日,麻斜群眾都會舉行盛大的羅侯王廟廟會,這是一個集祭祀、歌舞、文娛、商貿于一體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,廟會分為陸地巡游、海上巡游和羅侯王神誕三個不同的儀式,其中尤以海上巡游獨具地方特色。每年正月初十,附近的麻斜、井頭、張屋以及張、黃、李姓等15個沿海村莊開展“請”羅侯王及諸神巡游,直至正月十五日陸上巡游結束。正月十五當晚舉行古老而盛大的海上巡游,包括出海祈禱、煙花贊禮、犟轎抖神、彩船巡海、沐足康安等儀式程序,巡游期間鑼鼓喧天,一派熱鬧景象。海上巡游往往通宵達旦,隆重而熱烈。受天氣的影響,今年元宵的羅侯王廟會簡化了流程,取消了出海祈禱,但并未影響現場的所氛。
羅侯王廟會以其獨特的祭祀活動,凝聚著當地廣大群眾對于英烈的誠摯敬意,是地方淳樸風俗的繼承與延續,承載著雷州半島厚重的人文歷史和濃郁的民風民俗,從側面反映出嶺南地區海洋文化的獨特魅力,具有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。2009年,麻斜羅侯王廟會被列入湛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2012年成為廣東省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。